本報記者 杜雨萌 郭冀川
8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工作,有效支撐我國碳排放雙控和碳定價政策體系建設。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切實履行“雙碳”有關協調職責,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系統部署、扎實推進“雙碳”標準計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層次豐富、覆蓋面較廣的標準體系,計量基礎進一步夯實,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面向“雙碳”目標要求,我國“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建設進展仍然滯后、工作基礎總體偏弱,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雙碳”標準存在空白,部分領域標準亟須修訂,相關計量儀器研制水平不高,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供給不足,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基于此,《方案》明確提出2024年和2025年總體目標,同時聚焦當前標準計量工作的短板弱項和薄弱環節,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部署實施16項重點任務,其中“雙碳”標準重點任務8項、“雙碳”計量重點任務8項。
2025年基本形成三位一體
碳排放核算和評價標準體系
“雙碳”標準計量工作是支撐碳排放雙控實行和碳定價政策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五五”時期,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碳排放雙控,2024年和2025年是夯實工作基礎的關鍵時期。
為此,《方案》提出了“雙碳”標準計量工作的總體目標。
具體來看,在標準方面,2024年,發布70項碳核算、碳足跡、碳減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國家標準,基本實現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全覆蓋。2025年,面向企業、項目、產品的三位一體碳排放核算和評價標準體系基本形成,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技術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100家企業和園區碳排放管理標準化試點。在計量方面,2025年底前,研制20項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開展25項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制定50項“雙碳”領域國家計量技術規范,關鍵領域碳計量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碳計量能力基本具備,碳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相關儀器設備檢定校準工作穩步推進。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三位一體碳排放核算和評價標準體系的形成,是統一核算方法和標準的關鍵一步,將確保企業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及不同企業之間的數據可測量、可比較。這要求企業要基于該標準體系,提升數據質量,對本企業的相關碳排放進行全面、科學、準確的核算。”
“《方案》提出,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技術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100家企業和園區碳排放管理標準化試點。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碳排放管理中來,并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吳琦說。
在吳琦看來,碳排放管理標準化試點的建設,一方面將為企業提供碳排放管理的標準和指導,幫助企業更好進行碳排放管理;另一方面,這也將推動碳排放管理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提供有力支撐
從《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來看,在標準方面,一是加快企業碳排放核算標準研制;二是加強產品碳足跡碳標識標準建設;三是加大項目碳減排標準供給;四是推動碳減排和碳清除技術標準攻關;五是提高工業領域能耗標準要求;六是加快產品能效標準更新升級;七是加強重點產品和設備循環利用標準研制;八是擴大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供給。
在計量方面,一是加強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二是加強“雙碳”相關計量儀器研制和應用;三是加強計量對碳排放核算的支撐保障;四是開展共性關鍵碳計量技術研究;五是加強重點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六是加強碳計量中心建設;七是完善“雙碳”相關計量技術規范;八是加強能源計量監督管理。
《方案》還明確提出,各級財政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基礎通用和急用先行標準的支持力度。統籌利用資金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碳監測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儀器設備研發和應用、計量技術規范制定等。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依據新的碳計量體系,對其碳排放進行更加精確和全面的核算與管理,將促使自身建立更加完善的碳排放管理體系,提高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而隨著碳計量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碳排放標準的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碳計量標準的提高也將使得綠色低碳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相應提高,只有符合碳計量標準的企業才能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這將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的優勝劣汰和健康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健全“雙碳”標準計量體系是支撐“雙碳”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與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加強工作協同,狠抓工作落實,共同建設好“雙碳”標準計量體系,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